Windows内网协议学习NTLM篇之NTLM基础介绍

阅读量1747553

|评论4

发布时间 : 2019-11-19 14:29:49

 

作者:daiker@360RedTeam

0x00 前言

这个系列文章主要讲ntlm认证相关的内容。以及着重介绍ntlm两大安全问题–PTH和ntlm_relay。

ntlm篇分为四篇文章

第1篇文章也是本文,这篇文章主要简单介绍一些基础概念以及引进一些相关的漏洞,比如Pass The Hash以及ntlm_relay。

其余三篇文章的内容全部都是讲ntlm_relay,这个安全问题是ntlm篇的重点内容。

第2篇文章主要讲触发windows向攻击者发起ntlm请求的一些方式,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打印机漏洞。

第3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攻击者接收到ntlm请求之后做的事,如爆破Net-ntlm,又或者relay到SMB,HTTP,Exchange,LDAP等。

第4篇文章主要回顾一下从上世纪ntlmrelay被提出来,微软从08年开始为ntlmrelay陆陆续续推出的一些补丁以及绕过,如ms08068,MS16-075,CVE-2015-0005,CVE-2018-8581,CVE-2019-1040,CVE2019-1384。以及ntlm relay的一些缓解措施。

 

0x01 LM Hash & NTLM Hash

windows内部是不保存明文密码的,只保存密码的hash。

其中本机用户的密码hash是放在 本地的SAM文件 里面,域内用户的密码hash是存在域控的NTDS.DIT文件 里面。那hash的格式是怎么样的呢?

在Windows系统导出密码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密码格式

Administrator:500:AAD3B435B51404EEAAD3B435B51404EE:31D6CFE0D16AE931B73C59D7E0C089C0:::

其中的AAD3B435B51404EEAAD3B435B51404EE是LM Hash

31D6CFE0D16AE931B73C59D7E0C089C0是NTLM Hash

下面详细介绍下这两种hash格式。

1. LM Hash

全称是LAN Manager Hash, windows最早用的加密算法,由IBM设计。

LM Hash的计算:

  1. 用户的密码转换为大写,密码转换为16进制字符串,不足14字节将会用0来再后面补全。
  2. 密码的16进制字符串被分成两个7byte部分。每部分转换成比特流,并且长度位56bit,长度不足使用0在左边补齐长度
  3. 再分7bit为一组,每组末尾加0,再组成一组
  4. 上步骤得到的二组,分别作为key 为 “KGS!@#$%”进行DES加密。
  5. 将加密后的两组拼接在一起,得到最终LM HASH值。

 

#coding=utf-8
import re
import binascii
from pyDes import *
def DesEncrypt(str, Des_Key):
    k = des(binascii.a2b_hex(Des_Key), ECB, pad=None)
    EncryptStr = k.encrypt(str)
    return binascii.b2a_hex(EncryptStr)

def group_just(length,text):
    # text 00110001001100100011001100110100001101010011011000000000
    text_area = re.findall(r'.{%d}' % int(length), text) # ['0011000', '1001100', '1000110', '0110011', '0100001', '1010100', '1101100', '0000000']
    text_area_padding = [i + '0' for i in text_area] #['00110000', '10011000', '10001100', '01100110', '01000010', '10101000', '11011000', '00000000']
    hex_str = ''.join(text_area_padding) # 0011000010011000100011000110011001000010101010001101100000000000
    hex_int = hex(int(hex_str, 2))[2:].rstrip("L") #30988c6642a8d800
    if hex_int == '0':
        hex_int = '0000000000000000'
    return hex_int

def lm_hash(password):
    # 1. 用户的密码转换为大写,密码转换为16进制字符串,不足14字节将会用0来再后面补全。
    pass_hex = password.upper().encode("hex").ljust(28,'0') #3132333435360000000000000000
    print(pass_hex) 
    # 2. 密码的16进制字符串被分成两个7byte部分。每部分转换成比特流,并且长度位56bit,长度不足使用0在左边补齐长度
    left_str = pass_hex[:14] #31323334353600
    right_str = pass_hex[14:] #00000000000000
    left_stream = bin(int(left_str, 16)).lstrip('0b').rjust(56, '0') # 00110001001100100011001100110100001101010011011000000000
    right_stream = bin(int(right_str, 16)).lstrip('0b').rjust(56, '0')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3. 再分7bit为一组,每组末尾加0,再组成一组
    left_stream = group_just(7,left_stream) # 30988c6642a8d800
    right_stream = group_just(7,right_stream) # 0000000000000000
    # 4. 上步骤得到的二组,分别作为key 为 "KGS!@#$%"进行DES加密。
    left_lm = DesEncrypt('KGS!@#$%',left_stream) #44efce164ab921ca
    right_lm = DesEncrypt('KGS!@#$%',right_stream) # aad3b435b51404ee
    # 5. 将加密后的两组拼接在一起,得到最终LM HASH值。
    return left_lm + right_lm

if __name__ == '__main__':
    hash = lm_hash("123456")

LM加密算法存在一些固有的漏洞

  1. 首先,密码长度最大只能为14个字符
  2. 密码不区分大小写。在生成哈希值之前,所有密码都将转换为大写
  3. 查看我们的加密过程,就可以看到使用的是分组的DES,如果密码强度是小于7位,那么第二个分组加密后的结果肯定是aad3b435b51404ee,如果我们看到lm hash的结尾是aad3b435b51404ee,就可以很轻易的发现密码强度少于7位
  4. 一个14个字符的密码分成7 + 7个字符,并且分别为这两个半部分计算哈希值。这种计算哈希值的方式使破解难度成倍增加,因为攻击者需要将7个字符(而不是14个字符)强制暴力破解。这使得14个字符的密码的有效强度等于,或者是7个字符的密码的两倍,该密码的复杂度明显低于 14个字符的密码的理论强度。
  5. Des密码强度不高

2. NTLM Hash

为了解决LM加密和身份验证方案中固有的安全弱点,Microsoft 于1993年在Windows NT 3.1中引入了NTLM协议。下面是各个版本对LM和NTLM的支持。

其中

也就是说从Windows Vista 和 Windows Server 2008开始,默认情况下只存储NTLM Hash,LM Hash将不再存在。(因此后面我们介绍身份认证的时候只介绍Net-ntlm,不再介绍net-lm)如果空密码或者不储蓄LM Hash的话,我们抓到的LM Hash是AAD3B435B51404EEAAD3B435B51404EE。

所以在win7 中我们看到抓到LM Hash都是AAD3B435B51404EEAAD3B435B51404EE,这里的LM Hash并没有价值。

但某些工具的参数需要填写固定格式LM hash:NT hash,可以将LM hash填0(LM hash可以为任意值),即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NT hash。

接下来讲下NTLM Hash的计算

1.先将用户密码转换为十六进制格式。

2.将十六进制格式的密码进行Unicode编码。

3.使用MD4摘要算法对Unicode编码数据进行Hash计算

python2 -c 'import hashlib,binascii; print binascii.hexlify(hashlib.new("md4", "p@Assword!123".encode("utf-16le")).digest())'

 

0x02 NTLM身份验证

NTLM验证是一种Challenge/Response 验证机制,由三种消息组成:通常称为type 1(协商),类型type 2(质询)和type 3(身份验证)。

它基本上是这样工作的:

  1. 用户登录客户端电脑
  2. (type 1)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type 1(协商)消息,它主要包含客户端支持和服务器请求的功能列表。
  3. (type 2)服务器用type 2消息(质询)进行响应,这包含服务器支持和同意的功能列表。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包含服务器产生的Challenge。
  4. (type 3)客户端用type 3消息(身份验证)回复质询。用户接收到步骤3中的challenge之后,使用用户hash与challenge进行加密运算得到response,将response,username,challeng发给服务器。消息中的response是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它们向服务器证明客户端用户已经知道帐户密码。
  5. 服务器拿到type 3之后,使用challenge和用户hash进行加密得到response2与type 3发来的response进行比较。如果用户hash是存储在域控里面的话,那么没有用户hash,也就没办法计算response2。也就没法验证。这个时候用户服务器就会通过netlogon协议联系域控,建立一个安全通道,然后将type 1,type 2,type3 全部发给域控(这个过程也叫作Pass Through Authentication认证流程)
  6. 域控使用challenge和用户hash进行加密得到response2,与type 3的response进行比较

下面简单介绍下三个过程,如果对于细节不感兴趣的话就可以忽略。

1. type 1 协商

这个过程是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type 1(协商)消息,它主要包含客户端支持和服务器请求的功能列表。

主要包含以下结构

抓包查看对应的信息如下

如果想仔细理解每个字段的值请阅读官方文档NEGOTIATE_MESSAGE

2. type 2 质询

这个过程是服务器用type 2消息(质询)进行响应,这包含服务器支持和同意的功能列表。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包含服务器产生的Challenge。

主要 包含以下结构

其中最主要的信息是challenge。后面加密验证依赖于challenge

抓包查看对应的信息如下

如果想仔细理解每个字段的值请阅读官方文档CHALLENGE_MESSAGE

3. type 3 身份验证

这个过程客户端接收到challenge之后,使用用户hash与challenge进行加密运算得到response,将response,username,challenge发给服务器。消息中的response是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它向服务器证明客户端用户已经知道帐户密码。

主要包含以下结构

这里的Challeng不同于type2 的Challenge,这里的Challenge是一个随机的客户端nonce。

MIC是校验和,设计MIC主要是为了防止这个包中途被修改

sessionkey是在要求进行签名的时候用的,用来进行协商加密密钥,可能有些文章会说sessionkey就是加密密钥,需要拥有用户hash才能计算出来,因此攻击者算不出来,就无法加解密包。但是想想就不可能,这个session_key已经在流量里面明文传输,那攻击者拿到之后不就可以直接加解密包了。当然这是后话,后面讲签名的时候会详细讲讲这个问题。

抓包查看对应的信息如下

如果想仔细理解每个字段的值请阅读官方文档AUTHENTICATE_MESSAGE

 

0x03 Net-ntlm hash

在type3中的响应,有六种类型的响应

  1. LM(LAN Manager)响应 – 由大多数较早的客户端发送,这是“原始”响应类型。
  2. NTLM v1响应 – 这是由基于NT的客户端发送的,包括Windows 2000和XP。
  3. NTLMv2响应 – 在Windows NT Service Pack 4中引入的一种较新的响应类型。它替换启用了 NTLM版本2的系统上的NTLM响应。
  4. LMv2响应 – 替代NTLM版本2系统上的LM响应。
  5. NTLM2会话响应 – 用于在没有NTLMv2身份验证的情况下协商NTLM2会话安全性时,此方案会更改LM NTLM响应的语义。
  6. 匿名响应 – 当匿名上下文正在建立时使用; 没有提供实际的证书,也没有真正的身份验证。“存 根”字段显示在类型3消息中。

这六种使用的加密流程一样,都是前面我们说的Challenge/Response 验证机制,区别在Challenge和加密算法不同。

这里我们侧重讲下NTLM v1响应和NTLMv2响应

  1. v2是16位的Challenge,而v1是8位的Challenge
  2. v1是将 16字节的NTLM hash空填充为21个字节,然后分成三组,每组7比特,作为3DES加密算法的三组密钥,加密Server发来的Challenge。 将这三个密文值连接起来得到response。

而v2是的加密算法是。

(1). 将Unicode后的大写用户名与Unicode后的身份验证目标(在Type 3消息的”TargetName”字段中指定的域或服务器名称)拼在一起。请注意,用户名将转换为大写,而身份验证目标区分大小写,并且必须与“TargetName”字段中显示的大小写匹配。使用16字节NTLM哈希作为密钥,得到一个值。

(2) 构建一个blob信息

(3). 使用16字节NTLMv2哈希作为密钥,将HMAC-MD5消息认证代码算法加密一个值(来自type 2的Challenge与Blob拼接在一起)。得到一个16字节的NTProofStr。

(4). 将NTProofStr与Blob拼接起来形成得到response。

  • 至于选择哪个版本的响应由LmCompatibilityLevel决定。

Challenge/Response验证机制里面type3 response里面包含Net-ntlm hash,NTLM v1响应和NTLMv2响应对应的就是Net-ntlm hash分为Net-ntlm hash v1和Net-ntlm hash v2。

Net-ntlm hash v1的格式为:

username::hostname:LM response:NTLM response:challenge

Net-ntlm hash v2的格式为:

username::domain:challenge:HMAC-MD5:blob

下面演示从response里面提取NTLMv2

这里的challenge是type2 服务器返回的challenge不是type3 流量包里面的client Challenge

就是7ac429882efc7e29

HMAC-MD5对应数据包中的NTProofSt

00a9055c4007c7eb1c1386504d0a7162

blob就是response 减去NTP1roofStr。(因为在计算response 的时候,response 就是由NTProofStr加上blob)

就是0101000000000000772eaacee59dd5014b484239683639570000000001000c00570049004e0037002d00310002000800540045005300540003002200570049004e0037002d0031002e0074006500730074002e006c006f00630061006c000400140074006500730074002e006c006f00630061006c000500140074006500730074002e006c006f00630061006c0007000800772eaacee59dd5010900160063006900660073002f00570049004e0037002d0031000000000000000000

所以最后的ntlm v2 hash是win7::test.local:7ac429882efc7e29:00a9055c4007c7eb1c1386504d0a7162:0101000000000000772eaacee59dd5014b484239683639570000000001000c00570049004e0037002d00310002000800540045005300540003002200570049004e0037002d0031002e0074006500730074002e006c006f00630061006c000400140074006500730074002e006c006f00630061006c000500140074006500730074002e006c006f00630061006c0007000800772eaacee59dd5010900160063006900660073002f00570049004e0037002d0031000000000000000000

 

0x04 SSP & SSPI

 

  • SSPI(Security Support Provider Interface)

这是 Windows 定义的一套接口,此接口定义了与安全有关的功能函数, 用来获得验证、信息完整性、信息隐私等安全功能,就是定义了一套接口函数用来身份验证,签名等,但是没有具体的实现。

  • SSP(Security Support Provider)

SSPI 的实现者,对SSPI相关功能函数的具体实现。微软自己实现了如下的 SSP,用于提供安全功能:

  1. NTLM SSP
  2. Kerberos
  3. Cred SSP
  4. Digest SSP
  5. Negotiate SSP
  6. Schannel SSP
  7. Negotiate Extensions SSP
  8. PKU2U SSP

在系统层面,SSP就是一个dll,来实现身份验证等安全功能,实现的身份验证机制是不一样的。比如 NTLM SSP 实现的就是一种 Challenge/Response 验证机制。而 Kerberos 实现的就是基于 ticket 的身份验证机制。我们可以编写自己的 SSP,然后注册到操作系统中,让操作系统支持更多的自定义的身份验证方法。

这个地方可以用于留作后门。这个地方就不详细展开了。具体的细节见域渗透——Security Support Provider

我们抓包分析ntlm的时候,就会看到ntlm是放在GSS-API里面

为啥这里会出现GSSAPI呢,SSPI是GSSAPI的一个专有变体,进行了扩展并具有许多特定于Windows的数据类型。SSPI生成和接受的令牌大多与GSS-API兼容。所以这里出现GSSAPI只是为了兼容,我们可以不必理会。可以直接从NTLM SSP开始看起。注册为SSP的一个好处就是,SSP实现了了与安全有关的功能函数,那上层协议(比如SMB)在进行身份认证等功能的时候,就可以不用考虑协议细节,只需要调用相关的函数即可。而认证过程中的流量嵌入在上层协议里面。不像kerbreos,既可以镶嵌在上层协议里面,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应用层协议。ntlm是只能镶嵌在上层协议里面,消息的传输依赖于使用ntlm的上层协议。比如镶嵌在SMB协议里面是这样。

镶嵌在HTTP协议里面是这样

 

0x05 LmCompatibilityLevel

此安全设置确定网络登录使用的质询/响应身份验证协议。此选项会影响客户端使用的身份验证协议的等级、协商的会话安全的等级以及服务器接受的身份验证的等级,其设置值如下:

  • 发送 LM NTLM 响应: 客户端使用 LM 和 NTLM 身份验证,而决不会使用 NTLMv2 会话安全;域控制器接受 LM、NTLM 和 NTLMv2 身份验证。
  • 发送 LM & NTLM – 如果协商一致,则使用 NTLMv2 会话安全: 客户端使用 LM 和 NTLM 身份验证,并且在服务器支持时使用 NTLMv2 会话安全;域控制器接受 LM、NTLM 和 NTLMv2 身份验证。
  • 仅发送 NTLM 响应: 客户端仅使用 NTLM 身份验证,并且在服务器支持时使用 NTLMv2 会话安全;域控制器接受 LM、NTLM 和 NTLMv2 身份验证。
  • 仅发送 NTLMv2 响应: 客户端仅使用 NTLMv2 身份验证,并且在服务器支持时使用 NTLMv2 会话安全;域控制器接受 LM、NTLM 和 NTLMv2 身份验证。
  • 仅发送 NTLMv2 响应\拒绝 LM: 客户端仅使用 NTLMv2 身份验证,并且在服务器支持时使用 NTLMv2 会话安全;域控制器拒绝 LM (仅接受 NTLM 和 NTLMv2 身份验证)。
  • 仅发送 NTLMv2 响应\拒绝 LM & NTLM: 客户端仅使用 NTLMv2 身份验证,并且在服务器支持时使用 NTLMv2 会话安全;域控制器拒绝 LM 和 NTLM (仅接受 NTLMv2 身份验证)。

默认值:

  • Windows 2000 以及 Windows XP: 发送 LM & NTLM 响应
  • Windows Server 2003: 仅发送 NTLM 响应
  • Windows Vista、Windows Server 2008、Windows 7 以及 Windows Server 2008 R2及以上: 仅发送 NTLMv2 响应

 

0x06 相关的安全问题

1. pass the hash

也叫hash传递攻击,简称PTH。

在type3计算response的时候,客户端是使用用户的hash进行计算的,而不是用户密码进行计算的。因此在模拟用户登录的时候。是不需要用户明文密码的,只需要用户hash。微软在2014年5月13日发布了针对Pass The Hash的更新补丁kb2871997,标题为”Update to fix the Pass-The-Hash Vulnerability”,而在一周后却把标题改成了”Update to improve credentials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事实上,这个补丁不仅能够缓解PTH,还能阻止mimikatz 抓取明文密码,本系列文章侧重于协议认证的问题,因此不在这里扩展介绍其他内容)。

  • (1) kb2871997

这里来探讨下为啥kb2871997能缓解pth,又不能杜绝Pth。

首先kb2871997对于本地Administrator(rid为500,操作系统只认rid不认用户名,接下来我们统称RID 500帐户)和本地管理员组的域用户是没有影响的。

在打了kb2871997补丁的机子上

使用RID 500帐户进行pth登录

使用本地管理员组的域用户进行pth登录

使用本地管理员组的非RID 500帐户进行pth登录

发现ntlm认证通过之后,对ADMIN$没有写入权限。那么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对本地管理员组的非RID500帐户使用哈希传递?为什么RID 500帐户具有特殊情况?除此之外,为什么本地管理员成员的域帐户也可以免除这种阻止行为。(事实上,之前在winrm进行远程登录的时候我也遇到相关的问题,winrm远程登录只能使用RID 500帐户与本地管理员成员的域用户登录,不能使用本地管理员组的非RID500账户)

所有这些问题的真正罪魁祸首是远程访问上下文中的用户帐户控制(UAC)令牌筛选。

对于远程连接到Windows Vista +计算机的任何非RID 500本地管理员帐户,无论是通过WMI,PSEXEC还是其他方法(有个例外,那就是通过RDP远程),即使用户是本地管理员,返回的令牌都是已过滤的管理员令牌。

已过滤的管理员令牌有如下特征(深入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第六版P501)

通俗点来说就是管理员组的非RID500账户登录之后是没有过UAC的,所有特权都被移除,除了上图的Change Notify之类的。而RID500账户登录之后也以完全管理特权(”完全令牌模式”)运行所有应用程序,实际是不用过UAC的,这个可以自己测试下。

对于本地“管理员”组中的域用户帐户,文档指出:

当具有域用户帐户的用户远程登录Windows Vista计算机并且该用户是Administrators组的成员时,域用户将在远程计算机上以完全管理员访问令牌运行,并且该用户的UAC被禁用在该会话的远程计算机上。

如果HKLM\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System\LocalAccountTokenFilterPolicy项存在(默认不存在)且配置为1,将授予来自管理员所有本地成员的远程连接完整的高完整性令牌。这意味着未过滤非RID 500帐户连接,并且可以成功传递哈希值!

默认情况下这个注册表项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用以留作后门,但是有意思的是,我们之前提过一嘴的,在配置winrm的时候,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本地管理员组的非RID500账户不能登录,于是有些运维在搜寻了一堆文章后,开启该注册表项是最快捷有效的问题:)。

  • (2) 进行pth 的一些常用工具

一般有两种场景底下需要用到pth,第一种是我们已知目标计算机的IP,用户名,hash尝试登陆目标主机。

另外一种场景就是我们在一个大型的内网环境底下获得一个用户的hash,尝试去撞整个内网的相同密码的主机,从而进行横向移动。下面列举部分pth的工具。

mimikatz

privilege::debug
sekurlsa::pth /user:win10 /domain:test.local /ntlm:6a6293bc0c56d7b9731e2d5506065e4a

接下来就可以使用psecex,wmic,at之类的进行远程命令执行。

impacket

impacket底下执行远程命令执行的脚本有5个

psexec.py
smbexec.py
atexec.py
wmiexec.py
dcomexec.py

都支持使用hash进行远程命令执行,通过–hashes指定hash,以psexec.py为例

cobalstrike

cabalstrike支持批量得进行pth,在横向移动中撞密码hash中特别有效

msf

msf的exploit/windows/smb/psexec_psh模块是支持对一个网段进行pth的,在横向移动中撞密码hash中特别有效

2. 利用ntlm进行的信息收集

回顾type2 。

在type2返回Challenge的过程中,同时返回了操作系统类型,主机名,netbios名等等。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在能跟服务器进行ntlm 交流中,给服务器发送一个type1的请求,服务器返回type2的响应,这一步,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前面我们说过ntlm是一个嵌入式的协议,消息的传输依赖于使用ntlm的上层协议,比如SMB,LDAP,HTTP等。我们以SMB为例。在目标主机开放了445或者139的情况,通过给服务器发送一个type1的请求,然后解析type2的响应。就可以收集到一些信息。

直接上代码(代码来源c#版本的smb_version),大家也可以仿造代码的形式,自己实现其他上层协议下的信息收集。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Data;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ext.RegularExpressions;
using System.Collections;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Threading;
using System.Diagnostics;
using System.IO;
using System.Security.Cryptography;
using System.Net;
using System.Net.Sockets;
using System.Reflection;
using System.Runtime;
using System.Runtime.InteropServices;

namespace Zcg.Tests
{
    class smbver
    {
        static byte[] d1 ={
    0x00, 0x00, 0x00, 0x85, 0xFF, 0x53, 0x4D, 0x42, 0x72, 0x00, 0x00, 0x00, 0x00, 0x18, 0x53, 0xC8,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FF, 0xFE,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62, 0x00, 0x02, 0x50, 0x43, 0x20, 0x4E, 0x45, 0x54, 0x57, 0x4F, 
    0x52, 0x4B, 0x20, 0x50, 0x52, 0x4F, 0x47, 0x52, 0x41, 0x4D, 0x20, 0x31, 0x2E, 0x30, 0x00, 0x02, 
    0x4C, 0x41, 0x4E, 0x4D, 0x41, 0x4E, 0x31, 0x2E, 0x30, 0x00, 0x02, 0x57, 0x69, 0x6E, 0x64, 0x6F, 
    0x77, 0x73, 0x20, 0x66, 0x6F, 0x72, 0x20, 0x57, 0x6F, 0x72, 0x6B, 0x67, 0x72, 0x6F, 0x75, 0x70, 
    0x73, 0x20, 0x33, 0x2E, 0x31, 0x61, 0x00, 0x02, 0x4C, 0x4D, 0x31, 0x2E, 0x32, 0x58, 0x30, 0x30, 
    0x32, 0x00, 0x02, 0x4C, 0x41, 0x4E, 0x4D, 0x41, 0x4E, 0x32, 0x2E, 0x31, 0x00, 0x02, 0x4E, 0x54, 
    0x20, 0x4C, 0x4D, 0x20, 0x30, 0x2E, 0x31, 0x32, 0x00
};
        static byte[] d2 ={
    0x00, 0x00, 0x01, 0x0A, 0xFF, 0x53, 0x4D, 0x42, 0x73, 0x00, 0x00, 0x00, 0x00, 0x18, 0x07, 0xC8,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FF, 0xFE, 
    0x00, 0x00, 0x40, 0x00, 0x0C, 0xFF, 0x00, 0x0A, 0x01, 0x04, 0x41, 0x32,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4A,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D4, 0x00, 0x00, 0xA0, 0xCF, 0x00, 0x60, 
    0x48, 0x06, 0x06, 0x2B, 0x06, 0x01, 0x05, 0x05, 0x02, 0xA0, 0x3E, 0x30, 0x3C, 0xA0, 0x0E, 0x30, 
    0x0C, 0x06, 0x0A, 0x2B, 0x06, 0x01, 0x04, 0x01, 0x82, 0x37, 0x02, 0x02, 0x0A, 0xA2, 0x2A, 0x04, 
    0x28, 0x4E, 0x54, 0x4C, 0x4D, 0x53, 0x53, 0x50, 0x00, 0x01, 0x00, 0x00, 0x00, 0x07, 0x82, 0x08, 
    0xA2,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05, 0x02, 0xCE, 0x0E, 0x00, 0x00, 0x00, 0x0F, 0x00, 0x57, 0x00, 0x69, 0x00, 0x6E, 0x00, 
    0x64, 0x00, 0x6F, 0x00, 0x77, 0x00, 0x73, 0x00, 0x20, 0x00, 0x53, 0x00, 0x65, 0x00, 0x72, 0x00, 
    0x76, 0x00, 0x65, 0x00, 0x72, 0x00, 0x20, 0x00, 0x32, 0x00, 0x30, 0x00, 0x30, 0x00, 0x33, 0x00, 
    0x20, 0x00, 0x33, 0x00, 0x37, 0x00, 0x39, 0x00, 0x30, 0x00, 0x20, 0x00, 0x53, 0x00, 0x65, 0x00, 
    0x72, 0x00, 0x76, 0x00, 0x69, 0x00, 0x63, 0x00, 0x65, 0x00, 0x20, 0x00, 0x50, 0x00, 0x61, 0x00, 
    0x63, 0x00, 0x6B, 0x00, 0x20, 0x00, 0x32,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0x57, 0x00, 0x69, 0x00, 
    0x6E, 0x00, 0x64, 0x00, 0x6F, 0x00, 0x77, 0x00, 0x73, 0x00, 0x20, 0x00, 0x53, 0x00, 0x65, 0x00, 
    0x72, 0x00, 0x76, 0x00, 0x65, 0x00, 0x72, 0x00, 0x20, 0x00, 0x32, 0x00, 0x30, 0x00, 0x30, 0x00, 
    0x33, 0x00, 0x20, 0x00, 0x35, 0x00, 0x2E, 0x00, 0x32, 0x00, 0x00, 0x00, 0x00, 0x00
};
static byte[] d3={
0x81,0x00,0x00,0x44,0x20,0x43,0x4b,0x46,0x44,0x45,0x4e,0x45,0x43,0x46,0x44,0x45
,0x46,0x46,0x43,0x46,0x47,0x45,0x46,0x46,0x43,0x43,0x41,0x43,0x41,0x43,0x41,0x43
,0x41,0x43,0x41,0x43,0x41,0x00,0x20,0x43,0x41,0x43,0x41,0x43,0x41,0x43,0x41,0x43
,0x41,0x43,0x41,0x43,0x41,0x43,0x41,0x43,0x41,0x43,0x41,0x43,0x41,0x43,0x41,0x43
,0x41,0x43,0x41,0x43,0x41,0x41,0x41,0x00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sole.WriteLine("SMB Version Detection tool 0.1");
            Console.WriteLine("Part of GMH's fuck Tools, Code By zcgonvh.\r\n");
            if (args.Length < 1) { Console.WriteLine("usage: smbver host [port]"); return; }
            string host = args[0];
            int port = 445;
            try { port = int.Parse(args[1]); }
            catch { }
            try
            {
                byte[] buf = new byte[1024];
                Socket sock = new Socket(AddressFamily.InterNetwork, SocketType.Stream, ProtocolType.Tcp);
                sock.Connect(host, port);
                if(port==139)
                {
                  sock.Send(d3);
                  sock.Receive(buf);
                }
                sock.Send(d1);
                sock.Receive(buf);
                sock.Send(d2);
                sock.Receive(buf);
                int len = BitConverter.ToInt16(buf, 43);
                string[] ss = Encoding.Unicode.GetString(buf, len + 47, buf.Length - len - 47).Split('\0');
                Console.WriteLine("native os: " + ss[0]);
                Console.WriteLine("native lan manager: " + ss[1]);
                int off = 0;
                for (int i = 47; i < len - 7; i++)
                {
                    if (buf[i] == 'N' && buf[i + 1] == 'T' && buf[i + 2] == 'L' && buf[i + 3] == 'M' && buf[i + 4] == 'S' && buf[i + 5] == 'S' && buf[i + 6] == 'P') { off = i; break; }
                }
                byte[] ntlm = new byte[len];
                Array.Copy(buf, off, ntlm, 0, len);
                len = BitConverter.ToInt16(ntlm, 0xc);
                off = BitConverter.ToInt16(ntlm, 0x10);
                Console.WriteLine("negotiate target: " + Encoding.Unicode.GetString(ntlm, off, len));
                Console.WriteLine("os major version: " + ntlm[off - 8]);
                Console.WriteLine("os minor version: " + ntlm[off - 7]);
                Console.WriteLine("os build number: " + BitConverter.ToInt16(ntlm, off - 6));
                Console.WriteLine("ntlm current revision: " + ntlm[off - 1]);
                off += len;
                int type = BitConverter.ToInt16(ntlm, off);
                while (type != 0)
                {
                    off += 2;
                    len = BitConverter.ToInt16(ntlm, off);
                    off += 2;
                    switch (type)
                    {
                        case 1:
                            {
                                Console.WriteLine("NetBIOS computer name: " + Encoding.Unicode.GetString(ntlm, off, len));
                                break;
                            }
                        case 2:
                            {
                                Console.WriteLine("NetBIOS domain name: " + Encoding.Unicode.GetString(ntlm, off, len));
                                break;
                            }
                        case 3:
                            {
                                Console.WriteLine("DNS computer name: " + Encoding.Unicode.GetString(ntlm, off, len));
                                break;
                            }
                        case 4:
                            {
                                Console.WriteLine("DNS domain name: " + Encoding.Unicode.GetString(ntlm, off, len));
                                break;
                            }
                        case 5:
                            {
                                Console.WriteLine("DNS tree name: " + Encoding.Unicode.GetString(ntlm, off, len));
                                break;
                            }
                        case 7:
                            {
                                Console.WriteLine("time stamp: {0:o}", DateTime.FromFileTime(BitConverter.ToInt64(ntlm, off)));
                                break;
                            }
                        default:
                            {
                                Console.Write("Unknown type {0}, data: ", type);
                                for (int i = 0; i < len; i++)
                                {
                                    Console.Write(ntlm[i + off].ToString("X2"));
                                }
                                Console.WriteLine();
                                break;
                            }
                    }
                    off += len;
                    type = BitConverter.ToInt16(ntlm, off);
                }
            }
            catch (Exception ex)
            {
                Console.WriteLine("err: " + ex);
            }
        }
    }
}

效果展示图是这样的

msf底下也有类似的模块auxiliary/scanner/smb/smb_version

3. ntlm relay

Hot Potato,2018-8581,2019-1040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了,这其中都有ntlmrelay的影子。作为一个在上世纪就被提出的安全问题,时至2019的今天,ntlmrelay仍然在远程命令执行。横向扩展,权限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篇文章剩余部门简单的介绍一些ntlm_relay相关的概念。

(1) ntlm_relay 的一般过程

先回顾下之前ntlm 认证的 type1,type2,type 3

那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中间的攻击者出现

看图已经能够很清晰得理解ntlm_relay的一般过程,作为中间人,攻击者将来自客户端的包(type 1)转发给服务端,将来自服务端的challenge(type 2)转发给客户端,然后客户端计算完response 之后,再把response(type 3) 转发给服务端,服务端验证rsponse通过之后,授予攻击者访问的权限。

我们抓包查看整个过程跟上图差不多(其中Attacker是172.16.100.1,Inventory Server是172.16.100.5,Target是172.16.100.128)

(2) ntlmrelay or smbrelay

我们之前反复在说一件事,ntlm是一个嵌入式的协议,消息的传输依赖于使用ntlm的上层协议,比如SMB,LDAP,HTTP等。我们通过查看包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那ntlm的上层协议是smb的情况下,ntlmrelay就是smbrelay。那如果上层协议是http,我们也可以叫做httprelay,但是都统称ntlmrelay,因此,后面统一用ntlm_relay,就不再纠结这个字样了。

(3) 跨协议的relay

又是我们之前反复强调的一个点,ntlm是一个嵌入式的协议,消息的传输依赖于使用ntlm的上层协议,比如SMB,LDAP,HTTP等,那不管上层协议是啥,ntlm的认证总归是type 1,type 2,type3 。所以我们就不局限于之前提到的smb到smb这种relay,可以在一个协议里面提取ntlm认证信息,放进另外一个协议里面,实现跨协议的relay。

(4) relay or reflet

再看看relay的这种图

 

如上图,如果Inventory Server和Target是同一台机子,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攻击者拿到Inventory Server发来的请求之后,发回给Inventory Server进行认证。这个就是reflect。在工作组环境里面,工作组中的机器之间相互没有信任关系,每台机器的账号密码只是保存在自己的SAM文件中,这个时候relay到别的机器,除非两台机器的账号密码一样,不然没有别的意义了,这个时候的攻击手段就是将机器reflect回机子本身。因此微软在ms08-068中对smb reflect到smb 做了限制。CVE-2019-1384(Ghost Potato)就是绕过了该补丁。

(5) 挖掘ntlm_relay的一般方法

  1. 如何触发Inventory Server 向Attacker发起请求,将在下篇文章里面详细阐述
  2. Attacker拿到请求之后,是进行ntlm ntlm破解还是选择进行relay,relay的话,可以跨协议relay,那relay到不同的协议能起到什么作用,将在下下篇文章里面详细阐述。

本文由360灵腾安全实验室原创发布

转载,请参考转载声明,注明出处: https://www.anquanke.com/post/id/193149

安全客 - 有思想的安全新媒体

分享到:微信
+137赞
收藏
360灵腾安全实验室
分享到:微信

发表评论

内容需知
  • 投稿须知
  • 转载须知
  • 官网QQ群8:819797106
  • 官网QQ群3:830462644(已满)
  • 官网QQ群2:814450983(已满)
  • 官网QQ群1:702511263(已满)
合作单位
  • 安全客
  • 安全客
Copyright ©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360网络攻防实验室 安全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10314号-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