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下高校落实智能思政的阻碍与突破

阅读量79159

发布时间 : 2023-02-13 10:09:38

 

新时代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如何挖掘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发展的潜力,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下热点。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育人主渠道之一,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在人工智能视角下,思政教育可获得更丰富的育人资源、更多样的育人形式和更全面的育人场域,还能实践智能思政,在精准对接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教育者的育人活动,提升思政育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持续深化育人效果,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人工智能赋能下高校落实智能思政的阻碍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育人质量,强化育人实效。人工智能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系列挑战。目前,高校在人工智能赋能下落实智能思政仍面临三个方面的阻碍。第一,部分思政教育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态度及掌握程度尚不足以支撑智能思政顺利推进。教育者作为育人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其个人综合素质及育人水平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一些教育者仍习惯使用传统教育模式,育人工作也多从自身角度出发开展,尚未形成对智能思政的正确认知,也缺乏必要的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育人活动的能力。第二,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便利了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了信息资源,但相关算法的精准推算和信息类别的进一步加工会产生“信息茧房”,对师生获取全面信息形成阻碍,影响智能思政的系统化发展。第三,人工智能虽能具备一定的情感处理能力,能在表达、理解及模仿思想情感层面开展实践,但思政教育更关注思想、态度及价值观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指引,如此,人工智能便无法在价值层面上表现出主动选择,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主动思考。此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落实智能思政,将对高校的信息环境、信息平台建设、智能设备完善及资金、人力、物力等提出较高要求,高校及教育者如无法在上述层面实现进步、增加投入,便会阻碍智能思政的高质量落实。

  人工智能赋能下高校落实智能思政的突破策略

  为紧抓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高质量落实智能思政,高校及教育者需深入分析各类阻碍产生的原因,多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探索实践策略。

  提升教育者综合素养,在创新中引领智能思政。在人工智能赋能下落实智能思政,一定程度上会冲击教育者在传统模式下的育人角色,对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教学技能及全新育人定位提出新要求。为此,高校及教育者应关注教育者在思政理论知识层面的进步和育人观念层面的创新,以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育人理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落实智能思政。一方面,高校应全力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养,通过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为教育者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供系统化途径。在培训中,高校应从本校思政教育者的综合水平与育人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设计恰当的培训方式,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的融入与使用,确保教师能通过培训正确认识智能思政,掌握智能思政相关知识,锻炼智能思政育人技能。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具备创新意识,全面科学地分析智能思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自身在知识水平和育人技能层面存在的不足,自觉参加高校组织的相关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正视人工智能技术,锻炼智能思政实践技能,确保智能思政的高质量落实。

  着力破解“信息茧房”,在全面系统中实践智能思政。“信息茧房”会导致学生信息获取窄化、知识结构固化,影响其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高校及教育者应着力破解“信息茧房”,通过人工智能的精准算法推荐识别学生需求、创造优质内容、变革教育模式等方式开展主流价值观引导,既助力思政教育更高水平的发展,又有效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给意识形态层面带来的风险。为此,高校及教育者应首先转变育人理念,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以此引领教育模式的变革及指导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确保智能思政能精准对接学情实际。其次,教育者应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大学生主体的学习习惯、实际需求,通过用户画像奠定破解“信息茧房”的资源基础。最后,高校及教育者应立足学生用户画像,创造优质内容,通过引流和育人活动形式的创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推荐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信息资源,在精准对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突破“信息茧房”阻碍,支撑智能思政的顺利落实。

  建设智能思政信息平台,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推进智能思政还对高校的人工智能技术、网络信息环境及育人平台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高校应着力构建智能思政信息平台,为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落实智能思政提供有效支撑。在此过程中,高校首先应明确智能思政平台应有的组织架构,以立体化、多元化、系统化为主要方向,在坚守立德树人根本方向的基础上开发平台功能,对不同模块设置不同的主题,既方便师生的使用,又能全面承载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对不具备此技术的高校而言,应积极学习具备先进技术的高校建设经验,或与此类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平台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高校应关注校内网络信息的安全建设,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智能思政平台的建设及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避免出现信息泄露、数据流失。同时,高校要注意学生隐私的保护,坚守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底线和原则,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师生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作者系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转载自: jxnews.com.cn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23/02/13/019943666.shtml

安全客 - 有思想的安全新媒体

分享到:微信
+115赞
收藏
安全客
分享到:微信

发表评论

内容需知
  • 投稿须知
  • 转载须知
  • 官网QQ群8:819797106
  • 官网QQ群3:830462644(已满)
  • 官网QQ群2:814450983(已满)
  • 官网QQ群1:702511263(已满)
合作单位
  • 安全客
  • 安全客
Copyright ©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360网络攻防实验室 安全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10314号-66